开云电子(中国)有限公司

王阳:把“铁疙瘩”车成航天精品的大国工匠

发布时间:2016-05-11 来源:

连续21年加工工件合格率100%,获得国家专利3项,10年工作58512个小时,相当于干了20年的活……提及这些成绩,王阳只是憨厚一笑:“所有事情都是我应该做的,作为一名航天人我特别骄傲”。

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11厂的三尺车床前,50岁的王阳是“许三多”式的坚守者,他被大家称为“车王”。

10年干了20年的活

王阳当过兵,他入伍的理由很单纯,是“想找个好工作”。1985年从部队退伍,20岁出头的王阳进入工厂成为一名工人。

一干,就是31年。

早就听说“车钳铣无人比”,起初王阳很期待,可到了车间才发现,这份工作又脏又累。而且王阳参加工作时正值厂里处于低谷期,效益不佳。

但看到老工人们把一块块粗重的“铁疙瘩”变成了工艺品似的精密零件时,他被深深打动了,下定决心扎根在三尺车床前,把车工学到家。

底子薄、基础差的王阳肯下硬功夫。他一边向老工人学艺,一边自学专业书籍。凭着一股子韧劲,他“啃”下了加工工艺、车工工艺、数控加工工艺等技术,成为行家里手。

“王阳是一线的灵魂。”工人们说,遇到什么难题都会下意识地找王阳。在加工某型号关键件时,由于周期短、要求严,他吃住在工厂,连续奋战10余天,有时一干就是一个通宵,最终提前5天完成任务,确保了产品按期交付。

近10年里,王阳完成工时58512小时,相当于10年干了20年的活,被誉为“走在时间前面的人”。

100%合格率背后

王阳在车工岗位上创造了连续21年无废品的惊人纪录。他交付的数百套产品合格率100%,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和耽误工期的现象。

100%合格率从哪里来?王阳说,做到“零失误”只有一个秘诀,就是师父教给他的“眼到、收到、心到”。他摸索总结出“一看,二选,三找,四细,五严”五步加工法,对每项任务精益求精。

更重要的是王阳敢啃“硬骨头”、能啃“硬骨头”。31年的车工生涯里,每当遇到棘手任务,每当国内尚无可参考的技术资料和生产经验时,王阳就主动站出来。

作为技术革新带头人,他与同事一起攻关,研究图纸,查阅资料,推敲工艺,反复论证,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。

从神舟一号飞船到神舟十号飞船,从不载人飞行到实现载人飞行,从载人飞行到交会对接,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之一的王阳担负了核心部件科研生产任务。

神舟五号实现了中国人载人飞天的梦想,有个插曲鲜为人知:飞船落地前,需要抛掉隔热大底。根据航天员的反馈和地面人员检测,舱内在3号连接分离机构做工后,废气浓度超标,影响了飞行的舒适度。载人航天总体部将此情况作为重点改进项目,通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11厂予以改进。

王阳大胆设想,小心求证,经与项目组成员研究,报两总指挥系统批准,决定在壳体上增加排气槽。他采用车刀拉槽的方法,满足了设计要求,通过点火试验后,正式纳入工艺文件。后来,这项技术改进在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上应用,保证了飞行任务圆满成功。

点滴中屡创佳绩,平凡里蕴藏力量。

近年来,王阳攻克生产难题26项,实现技术革新29项,获得国家专利3项,大大提高工效,创价值近百万元。他提出并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,涵盖市场开拓、科研生产、行政管理、后勤保障诸多方面,为工厂节约资金180余万元。

年轻人心中的大师

王阳的师父戚建国是位老劳模,曾获得全国“五一”劳动奖章。

师父很严。王阳至今还记得自己刚刚出徒不久,因为心不在焉做出了废件。师父先是拿起零件端详,随后生气地把零件摔到地上,扔下一句话“你要么不干,要干就把活干好。”

这句话,王阳记了一辈子。现在,王阳自己也是师父了,而且是年轻人心中的大师。

2011年,沈阳市国防工会以他名字命名成立了“王阳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2013年航天科工三院成立了“王阳技能大师工作室”。他围绕科研生产工作中的难点、重点带领团队集智攻关。室内3名同志晋升高级技师、8名晋升技师,近两年累计完成技术攻关任务28项,为祖国的载人航天、武器研制和工厂的核心能力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“我不敢说自己技艺上超过师父,但是看到自己的徒弟中有超过自己的,心里特别高兴。”王阳说,“现在‘80后’‘90后’跟我们当年不一样。我还是像师父教我一样,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给他们。但是我也有所调整,不是用老路子,而是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,像朋友一样和他们相处。”

徒弟张银华说,师父王阳特像《士兵突击》里的许三多,不仅是技术上的大师,而且是班组精神上的大师。

“有什么困难的不好安排的,我来干。”这是王阳刚刚进厂时常说的一句话。

31年过去了,到了“知天命”年纪的王阳坚守在一线车工的岗位上。车工每天四分之三的工作时间里弯着腰。

王阳弯着腰,继续把“铁疙瘩”车成航天精品。

本文摘自:新华网

相关信息